“五一”勞動節假期即將到來,氣溫回暖,出行、游玩等戶外活動和集體聚餐增多,食源性疾病進入高發時期。黑龍江省疾控中心提醒公眾,要關注食品安全,注意合理膳食,防范食品安全風險,健康過節。
(資料圖)
預防致病菌污染導致食源性疾病
隨著氣溫的增高,食物易腐爛變質,其中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較高的溫度下存放,如果食品中含有充足的水分,在合適的pH值和營養條件下,致病菌會大量生長繁殖或產生毒素;被污染的食物未經燒熟煮透,也可受到帶菌容器工具或帶菌者污染,食用后易引起食源性疾病,常見癥狀為腹瀉、腹痛、惡心、嘔吐等胃腸道癥狀。
預防菜豆中毒
菜豆也叫四季豆,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,若未充分燒熟煮透,毒素沒有被完全破壞,食用后可導致中毒,主要發生在家庭和單位食堂。
預防菜豆中毒,要把菜豆煮熟燜透,水焯至失去原有的綠色、生硬感和豆腥味;炒菜豆時,應勤翻動,使其均勻受熱,煸炒后應加適量水燜至熟透后食用;購買時要挑選嫩菜豆。
預防有毒蘑菇中毒
我國的野生蘑菇有數千種,雖然毒蘑菇占比較少,但有些與可食用蘑菇沒有明顯區別,常因誤食而中毒。預防毒蘑菇中毒,要做到不自行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;采購食用菌必須到正規市場;一旦出現中毒癥狀,應當盡快催吐,同時盡快送到醫院治療;如能攜帶吃剩的蘑菇,可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預防有毒野菜、野果中毒
春季野菜生長旺盛,因誤采誤食野菜、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也日漸增多。中毒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,一是有些有毒植物與野菜、野果的外觀相似,誤采誤食后引起中毒;二是有些野菜、野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,如果烹飪不當或一次食用量過大也會引起中毒。
野菜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和農家樂等場所,野果中毒多因兒童和野外作業者誤采誤食引起,中毒癥狀以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多見,嚴重的可出現呼吸困難、昏迷,甚至死亡。因此,不要隨意在公園、路邊或野外采摘不熟悉、不認識的野菜、野果食用。
不斷加強食品安全意識
家庭烹飪時,養成良好的衛生操作習慣。處理食物前后要勤洗手,食物加工前要認真清洗,烹調完畢后及時清洗和消毒。制作食物時要注意生熟分開,加工和盛放生肉、水產品和蔬菜的器具使用后要及時清洗。烹飪菜肴要燒熟煮透,做好的食品盡快食用,常溫下放置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,不能及時吃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凍存放。
采購食材要到資質合格的正規商場、超市或市場。購買和食用定型包裝食品時,要注意查看生產日期、保質期等,不要購買和食用“三無”食品、超過保質期的食品。
外出就餐或網上訂餐應選擇食品衛生條件好、信譽度高、證照齊全的餐飲單位,不在無證照攤販處就(訂)餐。倡導使用公筷公勺,杜絕浪費。
(視頻由黑龍江省疾控中心提供)
記者:霍營